2006年12月25日,星期一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时政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民情常沟通 和谐呈新景

(紧接第1版)群众也通过参加“民情沟通日”活动,熟悉了党和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,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知情权、参与权、监督权、质疑权,满足了政治参与的需要,起到了沟通一次、教育一片的功效。

  “民情沟通日”制度通过加强交流沟通,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,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建立了互信机制
  目前很多村干部走家串户的机会少了,与群众沟通的时间少了,不少村干部不知道群众的想法和需求;同样,群众对村务情况也不清楚,不知道村干部忙些什么,不相信村干部的说法。“民情沟通日”制度的推行,为干部与群众提供了增进互信的平台,将加强干群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,每月确保有一天专门用于干群交流沟通,形成了农民群众与村级组织的对话机制,干部与农民的互动沟通机制。这种对话是不设任何门槛的平等对话,这种沟通是群众可以广泛参与的沟通。干部借助这一平台,可以对村里的工作进行宣传解释,获取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。干部通过认真接待群众,为村民释疑解惑、排忧解难,倾听群众心声,理顺群众情绪,增进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信任,有效地促进了党群、干群关系的和谐。

  “民情沟通日”制度通过解决发展难题,激发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热情,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增强了发展动力
  当前,农村地区经济基础普遍较薄弱,经济发展比较缓慢,特别是村集体经济较差,“无钱办事”的状况十分突出,各种“老大难”问题积重难返,极大地制约了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。通过“民情沟通日”活动,村里的情况群众一清二楚,村里有多少能力,该办哪些事、能办多少事,群众心里有本“明白账”。如何结合村里的实际开展新农村建设,群众的发言得到了尊重,合理意见被当场采纳,群众智慧被充分集中,村里办的事真正成为群众想办的事,村里要解决的难题就是群众最关注的难题,这激发了群众关心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。通过参与民情沟通日活动,当前,常山农村干部群众共谋发展大计,建设新农村的氛围浓、信心强、干劲足,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增强了发展动力。

  “民情沟通日”制度通过完善民主管理,提高了村级自治水平,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提供了可靠保障
  据调查了解,农村基层组织中不少村级两委班子关系不够协调,影响了凝聚力和战斗力。同时,因干群矛盾引发的群众上访也屡见不鲜。其原因很多,但绝大多数是由于民主管理不够造成的。推行“民情沟通日”制度,为群众参与村务管理提供了固定场所,增强了群众民主意识,有效地落实了群众的知情权、参与权、选择权和监督权,促使村两委干部由争你大我小“对着干”,变成村两委同心为群众干,增强了村民自治组织的“民主管理、自我服务”功能,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工作的规范、高效、有序运行。

  “民情沟通日”制度通过畅通诉求渠道,消除了社会稳定隐患,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环境
  村级组织解决矛盾和问题的主体意识薄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。推行“民情沟通日”制度,有效地增强了村级组织自治主体意识和责任主体意识,实现了党群干群沟通从被动应付向主动接待转变,从“群众上访”向“干部下访”转变,畅通了群众利益诉求渠道,形成了协调机制,确保群众以理性、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,减少了过激行为。干部也在群众利益诉求中,及时掌握了社情民意,准确地掌握了倾向性、苗头性问题,掌握了解决社会热点问题、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动权,不少长期积累趋于激化的矛盾在“民情沟通日”得到了化解,群众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得到了帮助解决。
  (作者系中共常山县委书记)

  背景链接
  常山县从2005年11月起,在每个月的10号左右,就会以行政村、社区为单位,开展“民情沟通日”活动,由乡(镇)、村干部在村里的固定场所接待群众,倾听老百姓的意见,解决他们提出的各类问题。通过一年的实践,“民情沟通日”已形成了一套拉近干部群众的心、促进农村基层民主管理、有效化解群众困难、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制度。“民情沟通日”不但深受群众欢迎,也引起省领导的关注和肯定。